KnowledgeExtension

樂器
Que.在片中,小男孩米高擅長演奏的樂器是什麼?
Ans:吉他
1.低音吉他
2.民謠吉他(Folk Guitar):最早是美國西部鄉村音乐的伴奏樂器,以美國西部鄉村音樂為主要伴奏題材。民謠吉他比古典吉他略长,音箱較大,稜角呈方形。指板稍细,表面呈弧形。音孔比较大,下側有擋板。指板與音箱連接處是14音品(琴格)。通常装有六根金屬弦。
3.比維拉琴
4.尤克里里
5.曼陀鈴
6.手風琴
7.小提琴
8.電子琴
9.口琴
10.薩克斯風
11.笛子
12.鼓
13.豎琴
14.小號
15.弗拉明戈吉他

服飾樣式
Que.你看的出來片中人物穿著有何特色嗎?形容一下吧!
Ans:他們穿著的顏色通常很鮮豔, 女生會穿及踝或及膝的裙子,
男生會穿襯衫或戴一個大帽子。
1.現代
墨西哥的現代服裝是印第安式樣和西班牙式樣長期混合的結果,居民們的衣著偏好鮮艷的色彩,據說這和當年瑪雅人的習俗是一致的,他們認為色彩對比強烈的衣著能嚇退妖魔,保佑眾生平安。
日常服裝婦女會穿著及踝或及膝的裙子,它還包括一個稱為huipil無袖緊身上衣和類型的披肩,被稱為rebozo。而男裝則包含襯衫、長褲、靴子、草帽和一個大斗篷,被稱為sarape。
墨西哥婦女的頭髮喜歡梳得很高,常常插上花朵裝飾,有的還用五顏六色的羊毛線編頭髮。
墨西哥人非常講究在公共場合著裝的嚴謹與莊重。在墨西哥出入公共場合時,男子一定要穿長褲,婦女則務必要穿長裙。
2.傳統
在墨西哥人的傳統服裝之中,名氣最大的是「恰魯」和「支那波婆蘭那」。前者是一種類似於騎士服的男裝,看起來又帥又酷。後者則為一種裙式女裝,穿起來讓人顯得又高貴,又大方。
墨西哥草帽也是墨西哥服飾中重要的一環,而其分為兩種,一種是用棕櫚葉或其他植物編成的寬邊尖頂草帽,在墨西哥鄉間能看到農民帶著這樣的帽子,既遮陽又輕巧涼爽。而另一種則是遊客在旅遊景點買到的尖頂草帽,有時還會被塗成墨西哥國旗顏色。在重大體育賽事時,墨西哥球迷戴得最多的就是象徵國家的寬邊三色草帽,草帽早已成為墨西哥的民族象徵。

影片歷史背景
Que.這個故事是發生在哪裡呢?
Ans:墨西哥
奧爾梅克文明
馬雅文明
阿茲特克文明
西班牙統治時期
1.古文明
(1)奧爾梅克文明:
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主要分布於墨西哥中南部,奧爾梅克為中美洲第一個興起的文明,並透過貿易網絡將它的文化散播到各角落,可說是中美洲各種文明的始祖。
a.名字由來:「奧爾梅克」一詞源自納瓦特爾語中用以指奧爾梅克人的單詞Ōlmēcatl,而在納瓦特爾語中,此詞為ōlli,意即「橡膠」,和mēcatl意即「人」的合成詞,故Ōlmēcatl在納瓦特爾語中的意思可解作「膠人」。
b.巨石雕像:奧爾梅克最卓著的當屬其特有的雕像,這些雕像以巨大的石頭頭部雕像工藝見長,它們大都雕刻著厚厚的嘴唇和凝視的眼睛。最令人感到吃驚的是,這些地方並不盛產石頭,當地人製作大型石雕像的巨石必須從在沒有先進機械設備的情況下,把沉重的玄武岩石塊從40里外的火山區拖到聖洛倫索,還把巨大的石頭打磨成了10 英尺高的石頭頭像,其中的力量與智慧實在不容小視。
「奧爾梅克巨石頭像」是1936年被發現的,共十四個,成為奧爾梅克文化中最聞名於世的藝術品。這些頭像都是用整塊玄武岩雕成,構思完善,具有強烈的寫實性。其中最大的是一個青年的頭面雕像,重達30噸,高305 厘米左右,形象十分生動。他鼻子扁平,嘴唇厚大,眼睛半睜,呈扁桃狀,眼皮顯得十分沉重;頭戴一頂裝飾有花紋的頭盔,遮住了兩耳。有人認為,這個頭像可能與某種競賽或祭祀有關;也有人認為,頭像可能是當時奧爾梅克領袖的雕像,或者就是一種向死者表示致敬的紀念物。
c.文字:有人提出,早在2600年前,奧爾梅克(Olmec)人還用原始的文字符號來記錄他們的光輝業績。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考古學家在位於墨西哥塔巴斯哥州的拉文塔這個方圓200公頃的著名奧爾梅克文明遺址發現了一個圓柱型的璽印和一塊綠玉殘片,上面都刻有一些筆畫縱橫的形象與圖案。璽印上有一幅特別的圖案: 一隻類似鳳鳥的禽類嘴邊出現了一個類似現代漫畫中的語言框,裡面充滿了各不相同的符號。
但也有科學家表示,除非成系統的文字符號被發掘出來,否則奧爾梅克在文字發明上的地位就能是一種假說。
(2)馬雅文明:
瑪雅文明始於約公元前 500 - 公元 100 年間。瑪雅文明在古典期發展至顛峰,多座城市矗立在茂密的中美洲叢林之中,包括三座最宏偉的瑪雅城市 Tikal (蒂卡爾)、Palenque (帕連克) 和 Copán (科潘)。
與其他古文明不同之處:瑪雅從來沒有出現一個集權國家,其次是很多主要古文明都誕生於大河流域,但瑪雅文明則源於叢林。
跟很多古文明一樣,瑪雅的社會也成金字塔一樣,權力集中在王族、軍臣、祭師等少數人身上,平民百姓在中間,最卑賤的當然是奴隸了。
瑪雅文明並沒有突然消失或滅亡,而是像古埃及文明那樣漸漸無以為繼。
a.文字
瑪雅的文字像中文字一樣成方塊形狀,它們有些是符號,有些是象形文字,一般寫法是從上而下,然後從左到右。瑪雅文字到今天還未能百分百完全解讀,因殖民地時代西班牙傳教士的愚昧,把無數瑪雅典籍說成是異教邪物,一古腦兒把這些最後的線索徹底燒掉,唯一倖免的只有四部早已流落異鄉的抄本。這四部抄本分別被稱為《德勒斯登刻本》、《馬德里刻本》、《巴黎刻本》和《格羅里刻本》,但其中最後一部至今仍有人質疑它的真偽。
b.科學
瑪雅在數學上十分先進卻也十分獨特,最為人樂道的是他們是世界上最先有 "0" 的概念的文明。
瑪雅使用的是20進位制,數字中 0 以一個貝殼模樣的象形符號代表,1 至 19 則以不同數目的圓點和橫線組成的符號代表,記數法跟今天的阿拉伯數字差不多。
瑪雅曆法相當繁複卻也十分精確,分為 260 天為一年的「神曆」、365 天為一年的「太陽曆」和 144,000 天為一循環的「長紀年曆」。
瑪雅人另一令人驚訝的成就是他們的天文知識,很早就知道一年約有 365 天,到了晚期更把準確度推高至一分鐘以內。在古典後期,瑪雅人已計算出從地球上看的月亮週期為 29.5302 天,誤差低於萬分之一。
c.古代美式球賽
瑪雅古代的球賽較現代的球賽刺激得多:球場通常是一長方形的空地,兩旁各有一道高牆,牆上有一石環,雙方球員須用肘、腰或膝把沉重的橡皮球投入這石環,有點像今天的藍球。賽事採用名副其實的「即時死亡制」,先入的一方為勝,敗方的隊長須立即把自己的頭顱割下 (也有說法是勝方的隊長才能有榮耀把自己的頭顱割下)
d.宗教、神話
瑪雅的神祗以千百計,當中較重要的有:
(a)羽蛇神:眾神之首,以代表天地、創造和毀滅
(b)雨神:同時掌管農業
(c)太陽神
瑪雅人認為世界已經歷幾次毀滅和重生,以後亦將週而復始繼續下去,他們預言世界將會末日。為了討好神祗令末日遲些到來,祭祀成為重要的一項儀式,而奉獻出珍貴的新鮮人血就成了最能表示誠意的祭品。
(3)阿茲特克文明
阿茲特克人 (Aztecs) 原是居住在今墨西哥西北部貧瘠地區的遊牧部落,他們在十二、十三世紀期間漸漸南下尋找適合定居的地方,他們在墨西哥中部高地 Lake Texcoco 湖邊的地方發現了一隻叼著蛇的鷹正站在一株仙人掌上,正好應驗他們祖先的古老傳說,為此他們在湖中的一個小島定居下來,並在 1325 年於島上建立了一座名叫 Tenochtitlan 的宏偉城市。阿茲特克人自稱為 Mexica,他們在 1519 年西班牙殖民者 Cortés 來臨前已統治了墨西哥高地的廣大地區,Tenochtitlan 也成了今天墨西哥城的前身。當 1519 年西班牙人來到時,Tenochtitlan 已是一座 60,000 人口的大城市,西班牙人亦認為它比當時任何一座歐洲的城市更美麗更繁華。
a.科學
阿茲特克人承襲了源於奧爾梅克人的曆法,採用了 260 天的神曆和 365 天的太陽曆。1760 年,在今天墨西哥城中央廣場附近,一塊直徑 3.65 米、重 25 噸的巨型石刻出土,上面刻有阿茲特克的曆法,被稱為「曆法石」或「太陽石」,是阿茲特克最著名的出土文物,現存放在墨西哥城的人類學博物館。
b.宗教神話
其中一個傳說大意是天地初開時,宇宙漆黑一片,四位眾神之子 Tzcatlipoca, Tezatlipoca, Quetzalcoatl 和 Omitcutli 為了在宇宙的職務上起了爭端。其中,以 Tezatlipoca 和 Quetzalcoatl 間的鬥爭最為激烈,令到天地出現四次誕生與毀滅,所以阿茲特克人相信自己生活在「第五世界」之中,之前的四個世界隨著太陽一起毀滅過四次。
重要的阿茲特克神祇包括
(a)羽蛇神 Quetzalcóatl - 承襲自風和空氣之神,亦象徵生命和繁殖,在創造大地、太陽和人類中扮演重要角色,形象是一條披著鵑鳥羽毛的蛇。
(b)Tlazolteotl - 眾神之母,嬰兒的保護神
(c)Huitzilopochtli - 太陽神,也是戰爭之神
(d)Tláloc - 雨神,掌管雨水,因此大地的乾旱、泛濫甚至風暴來臨便要看祂的心情了。
活人當祭品在奧爾梅克年代已開始,到了阿茲特克時更被發揚光大。阿茲特克人竭盡所能保存他們珍貴的第五個太陽,方法是盡量提供新鮮的人心來「餵飼」神靈。
c.軍事
阿茲特克是好戰的民族,他們的軍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未經良好訓練的平民,一部分是紀律嚴明的高等戰士,也被視為貴族。在軍隊中表現突出(例如捕獲多名戰俘)的平民士兵可以晉升成為高等戰士。阿茲特克人經常發動榮冠戰爭來獲取人祭祭品,在這種戰爭中,阿茲特克人不殺死敵人,而重於將其俘虜,這種思想造成了西班牙人輕易地贏得了對阿茲特克人的戰爭。阿茲特克人的軍隊中還有美洲豹戰士、雕戰士等,這些戰士都特別的勇猛,他們也是最可怕的,因為他們往往穿著像鷹和美洲豹一樣的服裝。
d.建築
阿茲特克人在建築學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修建在湖中島上的特諾奇蒂特蘭城,有三條道路與陸地相通,並有人工的石槽供水系統。城內修建有40座金字塔形廟壇,其中最大的金字塔廟壇,有144級台階。還有白色大廈、樓台、宮殿,街道與運河交錯,被西班牙殖民者稱為「世界的花園」。在16世紀初,這座城市的居民達6萬人之多,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之一。阿茲特克人的這座城市規模和裝備的工藝設計都讓西班牙殖民侵略者驚訝和羨慕。
2、西班牙統治
(1)背景:
1519年,西班牙入侵墨西哥。1521年,阿茲特克首都特諾奇提特蘭被西班牙科薩特所率領的軍隊征服。但是西班牙並沒有完全征服阿茲提克,而是在兩世紀後才完成,從過程中可歸納出兩個主要原因使西班牙人勝利。
(2)阿茲特克人因為相信要有恆定的活人犧牲,宇宙才會持續運作,所以每一年都犧牲了許多人以舉辦獻祭,這一些人大多來自戰爭的戰俘。但在和平的時候,阿茲特克人依然為了獲得戰俘而常常不由分說的開啟戰端,因此鄰近不少原住民部落才會心甘情願加入西班牙對付阿茲特克人的的部隊 。
(3)西班牙人帶入各種瘟疫和傳染病帶到美洲,例如天花、流感、鼠疫、麻疹,數以十萬計的土人受到感染,這些流行病可能造成大約八百萬當地人死亡。

墨西哥音樂
Que.你有沒有注意到街頭上許多人彈吉他或唱歌,他們是?
Ans:街頭藝人
墨西哥街頭音樂,亦可稱為流浪歌手:瑪利亞奇(Marriachi)
2011年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人類「無形文化遺產」,傳統的瑪利亞奇樂隊由兩人以上組成,現在已可多達十二人,穿著傳統的洽洛(charro)服飾,以弦樂器伴唱多種曲目,現代的瑪麗亞奇樂隊還包括小喇叭、小提琴、小號、吉他、比維拉琴和25弦低音吉他琴,有時還會加上長笛、豎琴和手風琴,樂手多半會穿著華麗的墨西哥服飾(西班牙文:Charro),頭戴寬邊的墨西哥帽。音樂曲目包羅萬象,演奏的曲式更是來自國內不同地區,音樂類型也不同,歌詞也大多述說土地、家園、信仰、大自然、同胞的愛和愛國思想,音樂家仰賴父子之間口耳相傳、並透過節慶、宗教和民俗活動表演將音樂傳承下去。
Marriachi為墨西哥文化的象徵,在每年五月十日母親節和十二月十二日的聖母瓜達盧沛節日都會有特定的公開表演,在家庭聚會和節慶等日子,也作為人們的享樂活動之一。

亡靈節
Que.亡靈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你在片中看到他們怎麼度過這個節日呢?
Ans:他們會擺上去世親戚的照片,並到墓園裡面探望去世親人
亡靈節
1.由來
(1)生命如週期,死亡是週期裡的一段,過世的人的回憶與靈魂依舊存在,而且會在亡靈節時暫時回到人間
(2)傷心地弔念死者是不敬的行為
(3)西班牙殖民前的宗教儀式+天主教的萬聖節
(4)斑斕的色彩→展現對生命的喜悅、對死去親人的敬愛
(5)每年11月1日和2日舉行(11月1日是「幼靈節」;11月2日是「成靈節」)
(6)墨西哥
2.靈壇
(1)節慶的核心
(2)不是祭祀用的,是迎接亡靈回到人間
(3)擺飾:
a.萬壽菊一路從靈壇撒到墓園,指引亡靈回到安息地
b.水和食物
c.家人照片
d.蠟燭(每根蠟燭分別代表一位死去的親人)
3.骷髏頭
(1)骷髏頭文學
a. calavera=骷髏頭=短篇詼諧詩
b.墓誌銘打油詩(死人用來嘲笑活人)
2.骷髏頭女
(1)除去了外表裝飾,我們沒什麼不同
(2)骷髏頭戴著一頂女性花帽
(3)亡靈節最常見的象徵
4.裝扮∕裝飾
(1)骷髏∕骷髏女
(2)配上各種會發出聲響的物品(吵醒死人一同狂歡作樂)
(3)紙雕(代表風和生命的脆弱)
5.亡靈節活動(各地不同)
(1)主要:沿路鋪上黃色萬壽菊→入夜後在家門口點起燈籠指引亡靈
(2)划獨木舟到湖中小島,船頭都點著一支蠟燭,在墓園守夜
(3)修道院敲鐘後,拿著蠟燭和花到墓園掃墓和佈置
(4)將各種顏色的木糠、花瓣、米等材料鋪在街道上,看起來就像地毯
(5)在城中大街上舉行盛大的骷髏頭遊行
6.亡靈節必吃美食
(1)死人麵包
(2)骷髏頭糖

飲食文化
Que.在主角一家過亡靈節的準備過程中,你看到了什麼?
Ans:大家對這個節慶的到來很開心,並準備很多慶祝的食物
1起源:美洲印地安與歐洲(西班牙)的混合
2.基本食材:玉米、豆類、辣椒(當地)+動物肉、奶製品、蔬菜、香料(歐洲)
3.著名菜餚:
(1)墨西哥薄餅 (Tortilla)
a.使用小麥製成的薄餅稱之為麵粉薄餅(flour tortilla),使用玉米製成的薄餅則稱為墨西哥玉米餅(corn tortilla)
b.墨西哥原住民首創,西班牙人發現後命名為tortilla(小蛋糕)
c.作法:將玉米用石臼搗成粉,同時加入石灰水,以便去除玉米的硬殼。將去除硬殼的玉米粉和成麵團,擀平,再放在鐵板或平底鍋中烙制
(2)墨西哥捲餅 (Burrito)
a.用墨西哥捲餅將肉、豆、碎奶酪等食材以及各種醬料捲起來包緊
b.詞源:西班牙語意為「小驢」,可能是因為其外觀與用驢運載的鋪蓋和包裹的外觀相似
c.墨西哥的傳統卷餅內通常只包含肉類和豆、豆泥,現今可依據個人喜好
改良,佐料通常不使用番茄醬
(3)凱撒沙拉 (Caesar Salad)
a.西元1924由凱撒·卡狄尼(Caesar Cardini)一位餐廳老闆兼主廚發明
b.起源有兩種:
最常見的說法是,有天餐廳耗盡了廚房內所有的東西,因此卡狄尼用他僅剩的食材,並以他的天賦異稟,製作出了凱撒沙拉。
另一個說法是沙拉是為了一群好萊塢明星在週末派對後所製作出的。
c.食材:長葉萵苣(romaine lettuce)、焗麵包粒、檸檬汁、蒜頭、芥末、
橄欖油、帕馬森乾酪(Parmesan cheese)、蛋黃、黑胡椒、烏醋
d.變革:因凱撒沙拉醬中的生蛋黃有感染沙門氏菌的危險,許多食譜省去
了蛋,並調理成凱撒油醋(vinaigrette),或用優格替代蛋並保有奶油狀的
質感。
(4)墨西哥烤肉 (Fajita)
a.西班牙殖民地時代
b.常與墨西哥薄餅食用
a.由墨西哥薄餅翻製的零食,將墨西哥薄餅切成楔形小片、或直接從揉製階段的玉米麵壓切,再經油炸或烘烤後而得。
b.起源:1940年代末期企業家瑞貝卡·韋伯·卡蘭薩(Rebecca Webb Carranza)和她的丈夫在洛杉磯所創設的玉米片加工廠將機器製造出來的畸形玉米片切成三角形並且油炸。
c.經典開胃菜附帶莎莎醬、辣椒乳酪醬(chili con queso)或是酪梨醬
d.烤乾酪辣味玉米片(nachos)為將玉米片佐以乳酪等各式拌料的主食
a.用墨西哥薄餅將肉餡、蔬菜等捲成U字型
b.裝滿小魚的夾餅是生活在墨西哥山谷湖區土著的傳統小吃
c.配料:烤牛肉(包括牛肚、牛肝、牛頭)、雞肉、豬肉、魚蝦、蔬菜、奶酪、昆蟲
d.佐料:莎莎醬(salsa sauce)、鱷梨醬(guacamole)、碎番茄粒(
pico de gallo)
4.反映墨西哥的文化、社會結構和傳統
5.於2011年被UNESCO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6.飲食習慣:
(1)墨西哥為辣椒原生地,品種達60多種,因此習慣佐以辣椒醬提味
(2)北部地區:多高原、山地,冬冷夏熱、溫差極大,因氣候相對較不適合種植經濟農作物,盛行畜牧業,飲食也多以肉類為主
(3)濱海地區(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太平洋和墨西哥灣沿岸),多以魚類和海鮮為主要食材
(4)猶加敦半島:多受馬雅文化影響,和其他區域差異較大
7.國慶日特色美食:青辣椒鑲肉末佐核桃醬(Chile en nogada)
(1)只有每年的七月到九月間才吃得到
(2)因其呈現綠、白、紅三色與墨西哥國旗的組成色相同,成為墨西哥國慶日的特色美食
(3)作法:將青辣椒剝膜、去籽、烤過後,填入各種食材,再淋上白色濃稠nogada醬,最後以紅石榴粒以及香菜點綴其上